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特征明显,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辅材和下游工程端博弈明显。受下游需求旺盛、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情况影响,光伏产业链利润格局迎来变化,开始从上游向其他环节转移。
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特征明显,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辅材和下游工程端博弈明显。受下游需求旺盛、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情况影响,光伏产业链利润格局迎来变化,开始从上游向其他环节转移。
最新数据显示,N型硅料成交区间在6.8万元/吨-7.5万元/吨,成交均价为7.11万元/吨,环比下跌3.79%;单晶致密料成交区间为6.1万元/吨-6.6万元/吨,成交均价为6.4万元/吨, 顺盈线路测速。环比下跌3.61%。硅业分会表示,多晶硅成交价格仍有一定的下跌空间,未来价格更有可能呈现持续的小幅下降局面。
硅片端,硅业分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M10单晶硅片(182mm /150m)成交均价降至2.39元/片,周环比持平;N型单晶硅片(182mm /130m)成交均价降至2.4元/片,周环比降幅3.23%;G12单晶硅片(210mm/150m)成交均价降至3.34元/片,周环比持平。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出版的《 2024-2029年光伏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显示
2023年上半年光伏组件累计招标规模114.2GW,同比增长25.2%。公示的各厂商中标规模共64.8GW,隆基、晶科、通威累计组件中标量位居前三,合计占比达46%。隆基中标规模独超10GW,依然雄踞首位,发展势头强劲的通威首次超越晶澳、天合,排名第三。
1-10月,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6621亿元,同比增长43.7%。其中,太阳能发电2694亿元,同比增长71.2%;风电1717亿元,同比增长42.5%;核电670亿元,同比增长41.5%。电网工程完成投资3731亿元,同比增长6.3%。
从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看,1-10月,我国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1.43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加8432万千瓦,同比增长144.78%。其中,10月新增装机容量达1362万千瓦,同比增长141.49%。
到2023年底,我国并网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6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近20%。
光伏项目的开发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大基地、多能互补、海上光伏、水域光伏、整县光伏、BIPV……各种形式的光伏+渐渐成为主流,资源的争夺战愈发白热化,由此也开启了全新的光伏开发市场格局。
国家能源局发布1-10月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1-10月,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1.43亿千瓦,同比增长144.78%。业内人士表示,目前M10单面单晶PERC组件主流成交价降至1元/W以下,组件价跌量升,价格已无太多下降空间,预计风光大基地项目年末收尾将进一步刺激组件需求,全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规模有望进一步刷新纪录。
从各省市规划来看,青海、甘肃、内蒙古、云南新增规模均为30GW左右,河北、山东、广东、江西、陕西新增规模则在20GW左右,上述省份的新增规模占总表的66%左右,以此来看,光伏投资的热门区域已然明朗。
西北省份消纳受限的情况缓解后,光伏项目的开发热情逐渐高涨,这也使其成为光伏投资企业的必争之地。一方面,特高压通道为西北省份的新能源消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途径,“十三五”末西北特高压通道建成投运超10条,“十四五”已经启动了12条特高压通道的论证工作,逐步解决消纳端的顾虑并带来配套新能源的新增。
另一方面,西北省份光照资源丰富,绝大多数区域光伏有效利用小时数可达1500h左右,一二类资源区基本分布于此,发电量优势明显。此外,西北地域辽阔,土地成本较低,尤其是以沙漠、荒漠为主的地质状况,极为符合国家对于大型光伏、风电基地的建设要求。
除西北地区外,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中东部的河北、山东、江西也均是“十四五”光伏投资的热门区域。西南地区作为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我国大多数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具备建设水风光多能互补基地的先决条件,“十四五”规划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有1/3位于此,由此带来光伏规划的激增使得各投资企业趋之若鹜。
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已形成相对成熟完整的产业链,上游硅材料及钢、铝、铜等大宗商品原材料供应商决定了下游单晶硅电池板、多晶硅电池板及太阳能组件的产量及价格,因此光伏产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强。
从消费者议价能力分析,光伏产业是国家政策鼓励支持推动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初期受国家补贴等政策的支持,在光伏电价采购时并非由市场力量决定价格,而多是采用国家保护价格,因此在发展初期多是集中式光伏发电,客户以国家电网等大客户为主体,下游消费者议价能力较强。而随着光伏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及分散式光伏的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家补贴正在不断取消,面对的下游客户主体也由大企业变为个体消费者,个体消费者议价能力较弱。
从 光伏 新进入者威胁分析, 光伏行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行业,为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而必须推进的可再生能源产业,行业热度较高,对各界资本吸引力较强。随着我国对于光伏发电并网标准的上升,对于光伏发电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国家补贴的逐步取消,光伏行业的技术、资金壁垒越来越高。
从 光伏 替代品威胁分析, 根据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我国未来将逐步优化电力装机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缩小火电等化石能源发电在中国电力装机结构中的比例。可再生能源中以光伏和风电为主,风电可作为光伏的替代选择,但由于国内太阳能资源丰富,发展光伏发电具备极大优势,风电无法取代光伏,因为替代威胁较小。
从现有 光伏 企业竞争分析,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在全球占据领先优势,其他国家为确保能源安全,降源对外依赖程度,在加大力度抵制中国光伏产品并重点扶持本国企业,因为行业竞争者数量较多,行业整体竞争程度激烈。
将太阳能发电与风能发电、现代农业及扶贫项目等相结合就构成了光伏+模式。说到光伏产业的具体应用,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出现西部戈壁滩或者沙漠建设的光伏电站,或者工业厂房屋顶建设的分布式电站。由于太阳辐射能量密度低,建设光伏电站一般需要大面积的廉价土地,比如戈壁滩、半固定的沙漠和盐碱地等。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发展光伏产业。但由于这些地区适合建设的地方十分有限,且把这些电从沙漠地区运输到工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和南部地区成本比较高,所以中国目前的光伏电站已经遭遇了发展的瓶颈,西部地区的电站建设速度也逐渐放缓。光伏+模式为太阳能产业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不仅可以解决太能能自身的局限性,又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更有可能为贫困农民带来造血能力。
报告根据光伏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中国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标杆企业、光伏发展趋势、机会风险、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我国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作出审慎分析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