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东丰主管
)在光伏建筑一体化、柔性可穿戴产品、物联网能源供应等多种应用场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拥有改变人们利用太阳能的方式的巨大潜力。过去的三十多年以来,在材料设计、器件结构更新、形貌优化等策略的推动下,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黄飞教授、张凯副研究员等人团队利用不对称烷基链工程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的Y系列受体,命名为DTC11。研究发现,与参比受体DTY6相比,通过不对称长烷基侧链的修饰后,DTC11的结晶度、吸收系数和激子寿命均得到改善。此外,与D18:DTY6器件相比,非卤素溶剂加工的D18:DTC11器件表现出增强的激子产生和解离、改善的电荷传输以及较弱的非孪生复合,从而获得了更高的短路电流密度和填充因子。因此,D18:DTC11器件实现了高达19.0%的能量转换效率。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刮刀涂布工艺与非卤溶剂加工策略,成功制备了D18:DTC11大面积模组器件(有效面积21 cm2),并实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15.4%的高效率和74.6%的填充因子。这项研究表明,不对称烷基链工程是设计具有高性能和非卤素溶剂加工性的非富勒烯受体的可行策略,这对于大面积模组器件的商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推荐: